Nebula.

来看故事的朋友直接关注子博客就好啦,不用关注这个号。

2019文手退化录

_其他地方之前发过了,放自留地存个档。

本来想给自己做个带链的目录,发现太多了,不知道会不会挂,所以只把在lof的几篇同人在篇名处链接了一下。未链接篇目都是发在自己的公众号里了。

2019文手退化录

一月

空白

二月

空白

三月

动车飞驰驶过闽江,家乡的风物在我的车窗外不短后退,在闪现中,我们交错,然后背向而驰——我在离它越来越远,我正离家越来越远。可离开家之后,我所经历的每一天,所迈出的每一步,都走在回家的路上,都在一步一步地靠近它。

                                                                                                                ——《离乡散记》

程璧歌曲的一大特点是人声的处理,营造出近似空谷传响的效果,而空谷传响,则更显天地之间浩大的安静。在安静中,是内心巨大的平静——可平静不是死水,如回声般长久吟唱着的“lalala”和最后“爱到情深意切”时那轻而深的呼吸,是这个春天里最漫长的告白,它无比坚决而隽永。

                                                                                         ——《春日里,可以歌,可以惜》

四月

老人又说:“我的儿子他们都讲本地话,不会讲福州话了。”

公交车在并不宽敞的马路上叮当行进,车窗外的街景匆匆滑过,一如岁月黑白彩色无常交替的画片。“我明天中午也要回福州了,要去扫墓。”老人说。

                                                                                                                    ——《他乡遇》

沾满了灰尘的墨绿和滞重的冬天一起过去,每一根叶脉都流淌着新的血液的新绿,把春风和春雨洗过的太阳都拥抱在身上。在春天的太阳里看新绿,有一种重新为人的欣喜。

如若新生,又如何不是一个真正的春天呢。

                                                                                                          ——《春日山河皆故人》

李白一生都在漫游,刘小川说“他的飘零感是惊人的”。他是侠客,是诗人,是求仙问道的羽士,是追逐功名追求理想的士子,天与地,出世与入世,几股力量牵扯着他,让他如在潮水之中,一刻不停。他是一个没有家乡的人。

他写《客中行》:“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里的感觉是非常微妙的,李白一生漂泊,这种生命的特殊体验让他的体察视角也格外不同于常人,酒醉的地方就是故乡,只要醒着,就没有故乡。

                                                               ——《舞剧<李白>:我永远深爱,明月与长剑的灵魂》

五月

间奏里响起的提琴声如同曲折的河流,哀婉如诉,轻缈却浩大的哀愁正如大雨腾起的水雾兜头兜脸地笼罩了满身。这时有雨声传来,如同听见一朵带着雨的云由远及近,一如无法躲避的情绪,在心里下起不可止息的雨。陶渊明《停云》中写“霭霭停云,濛濛时雨”,一朵不肯散去的阴云停息在空中,淅淅沥沥地落雨落到“八表同昏,平陆成江”。那些不可摆脱的情绪是心头的停云,为着求不得的过往和不确定的未来淹阻不前。停云停在了西窗化作瑟瑟秋雨,云是心头的孤独和郁结之云,雨也只是追怀与思念的契机和理由罢了。

                                                                                                                   ——《雨天的歌》

我有一副“家乡胃”,出门在外,它比我先想家。

                                                                                                                     ——《家乡胃》

六月

空白


七月

这世上有人从远方赶来,风尘仆仆,却把这一路所有的山水星月都带在了身上,向你奔来,闪闪发光。

千山万水,只为一面,这样的情意,我会好好珍惜。

                                                                                                                       ——《一面》

我记得那一天,记得大雨,记得明亮的黄昏,记得阳光很好,记得星星。在那一天我们明白了夏天,明白了所有写给年少时代的诗歌,明白了所有发亮的事物,明白了“我”是谁,“我们”是谁。我们每一个人都那么不一样,那么独一无二,却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如同榫卯,在一瞬间刹那契合,去实现我们自己,去尽情尽兴地绽放我们自己。而夏天用它的纽带在我们谁也看不见的地方把我们连接在一起,它在我们的血液在我们的基因里写下那一天,成为我们的独有的印记,让我们得以在茫茫人海之中相认,互相辉映。在我们被连接的那个刹那,我们拥有了同类,拥有了彼此,拥有了全部的诗行,哪怕只在这一个夏天。

那时我们都只有十八岁,我们一起唱《不说再见》,然后真的告别了我的夏天和我的少年时代。我多希望我能够再拥有一次那样的时光啊,可是再没有了,就算它重来一遍也不会再是那个夏天的那一天了。在这过去一年里无数个我流浪在外的日子里,在面对那些绑架着我、纠缠着我的痛苦现实的日子里,我曾经一遍一遍重看关于那几天的记录,然后深吸一口气,继续往前走。

就像我曾用尽全部的力气终于得以和它重逢,我把那一天装在我的行囊底部,用我余下的一生去证明我拥有过那一天。

我拥有过它。

这是我的那首《不说再见》。

                                                                        ——《我又梦见了我留给你毕业册的最后一页》

《心脏》唱的是梁祝,是爱情如诗的悲剧,是命运的无情嘲弄与不公,却也是唯你唯我的忠贞,是向死而生的信仰和勇气,是脆弱而渺小的个体对抗群体和命运时的坚韧和无畏。有人说《蝶》除了借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名字之外,与那个古老的故事并无关系,可“梁祝”堪称是中国爱情故事的母题,一往而深,可以为之生,可以为之死,万物在寂灭的那一刻获得了永恒的新生。从最经典的“我的爱人”一段开始,情绪逐步推高,如同冰川潮水的洪流无法阻挡、铺天盖地浸入胸膛,“我多想在你的身旁,哪怕一夜的时光”是无力感,是孑然一身在绝望中的乞求,“我多么渴望,能就此抓住不放”一句几乎如同在浪中浮沉,身不由己,被四面八方涌来漫上的潮水淹没而无法呼吸时,对最后一根稻草的渴念。“不管海水多么冰凉”是绝地,“我依然有一颗心脏”是凛然挺身,无畏无惧。在这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里,在被世界背弃也背弃了世界之后,相爱的两人就是彼此最锋利的刀锋,这不仅仅是爱情的胜利,也是人性、理想、信仰的胜利。在死过一次之后重新找回心跳,滚烫的也许不是涌进胸膛的海水,是那一颗在冰凉的海水里不死不灭,依然要用尽全力跳动的心脏。

我喜欢《心脏》,非常,非常喜欢《心脏》。

                                                                ——《阿龙川菜馆:像钢铁编织起亚洲的海棠(上)》

但直到蔡程昱唱到:“我想在深夜逃离,头枕着满天的繁星。我想这并不是流浪,我要去寻找我的心。”《大船》才亮出它真正的内核,这并非一个简单梦幻的童话,而是一个寄托着憧憬和孤勇的冒险故事。是把舒适安逸折进了衣箱底部,家园留在身后,孤身踏上未知的旅途,却只为一颗心的向往勇敢而不计代价。《大船》是一首温柔的歌,真正的温柔从来都不应该是沉溺和消弭,不应该是甜蜜的鸩酒,顺从的幻境,不应该是生命活力的消磨。它从来都是对抗性的,是重压与伤口、现实与嘲弄之下不肯放弃的勇敢与坚定。天真却执着的年轻旅人扬起船帆,正如骑士挺枪跃马,义无反顾踏上一场摘星之行。

                                                                ——《阿龙川菜馆:像钢铁编织起亚洲的海棠(下)》

八月

远处的江面亮到没有任何颜色——好像吸收容纳了所有的颜色之后,反倒趋近无物,只呈现出了绝对的亮。一条平静的、顺滑如同丝绸的江水在我眼前,在天边,在某处,这一切竟都是那么明亮,缓缓流向一个阔大圆满的空间,在那里,一切都只是无声地,静静地从水面消失。

                                                                              ——《武汉:我走过金色夏日里的无尽岁月》

我们从庸常生活里偷出这五天的时光,去远行,去做梦,去追一束光,去放飞自我,去短暂地脱离理智,去见想见的人,去做一些全凭一颗心脏驱使的事情。这五天好像是浑浊大荒里一颗坚固又晶莹的钻石,坚不可摧地缓缓转动,折射出明亮的光芒。现在一切结束,就好像午夜钟声敲响,所有的魔法消失,我们被从这颗钻石的中心抛出,仰面躺在浑浊之中,大口喘着气,目不转睛地看着那颗巨大的钻石在我的眼睛里折出熠熠的光线。

                                                                                          ——《夏日追光之旅:展「信」佳》

九月

在这样的月亮里,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在这世上活了很久很久,爱过很多人,也为仰望月亮浪掷错觉里无穷无尽的年少时光。

                                                                                      ——《看着月亮的时候,你在想起谁?》

可就像所有的少年时代都有逝去终了之日一样,夏天也必然走向终结。它带给我们的“永恒”的错觉,是一种只存在于“瞬间”的永恒,就像太阳光晃过眼睛的最亮的那一刻。夏天本身是一个充斥着极端矛盾冲突的季节和意象,热烈丰富的情感在达到顶峰的那一刻必将走向盛大的死亡。它是生和死并存的季节,是下坠之前最后的奋力一跃,是极致,是过度,是向死而生。在夏天,万物都像是第一次活着却也像是最后一次。有些东西在夜晚悄然生发,羽翼丰满,振翅消逝。夏天时短暂又悠长,转瞬却永恒,它注定是遗憾的。无数的夏日限定,一种叫做Summer Camp的感情,毕业典礼上没来得及说出的再见,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Crush,一次无可复制的夏日逃离之旅……而更多的时候它是生活中无数的无疾而终,就好像夏日会在某一瞬间结束而你却毫无察觉,直到秋风乍起才陡然发现夏日已逝,而生命中无数的时光也就这样流淌而去了。

                                                                                                       ——《一个夏日就这样结束》

 

他忘记心跳,忘记呼吸,忘记自己的双手还搭在窗框上在疯狂地颤抖,忘记自己整个人都在疯狂地颤抖。他只是那样站着,怔怔地,直到双眼蓄满了泪水。

“怎么?不认识我啦?”那双流星溢彩的眼睛噙着笑,像月下的小舟,驶向他。

有一双手轻轻揽过他的头,温柔地吻住了他。黄子弘凡僵直的双手慢慢收拢,抱住了一轮月亮。

                                                                                                                     ——《月亮坠落》

十月

我耳畔忽然响起那首古老歌谣《Danny Boy》里那一句:

“The Summer’s gone and all the roses falling.”

夏日消逝,只剩下玫瑰纷飞。

他抱着玫瑰消失在我视线中的那一刻,我意识到,我的夏天结束了。

                                                                                           ——《十九岁的最后一次夏日出逃》

高杨静静地听,听他的地球小朋友讲那座庞大的白色建筑,细贝一样洁净而庄严的白色,嵌着如同钻石一样的海蓝绿。建筑的流线层叠如同海浪重重,是汹涌澎湃的浪,也是温柔勇敢的浪。讲那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少年在这里相遇,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完成学业,从这里被分配向不同的舰船,如同奔流的血液进入心脏又被迸射向四方,他们成为见习船员,成为执行官,成为联络官、科学官、领航员,甚至成为大副,成为舰长,成为一艘星舰的灵魂。他们以星辰为信仰,以宇宙为航向,他们的使命是向未知进发,要去探索永远到达不了的边界,也要去摘也许永远遥不可及的星。

而他们在数年的并肩成长里,成为彼此的校友,朋友,亲人。

                                                                                                                  ——《孤独星球(上)》

相比起近似均匀而平缓的深海呼吸的主歌,副歌趋于密集的键盘与鼓点和由略带沙哑的歌声逐步推高的情绪就更像是旷世孤独的一场释放,如同进入只有虚无和灰色魂灵的冷酷仙境,用尽全力呼喊只有自己的回声。此刻方才知道那些眩晕与缭乱,那些安静中挥之不去的巨大喧嚣来自何处——此处不是冷酷仙境,也不是世界尽头,只是人坠入自我情绪的无边精神大海,无法平息的呐喊恰恰源自内心的无法平静。“Can’t touch the stars, can’t make them shine, fight the tide until the day we die.”原来这不是平静的深海,而是在四面八方涌来的海水之中用尽全力的挣扎与斗争,是站在地面上的人对向上的神迹永远的向往。

                                                                                                        ——《跑步的时候听什么①》

我不一定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但我想做一个勇敢的人。

                                                                                                    ——《写在十九岁的最后一天》

《月弯弯》真的太痛了,它其实已经是极致绝望的凄美。命运无情的作弄、人世无常的残忍、此生事休的无望,可它偏偏是极致的绝望中还在温柔地笑,对彼此没有一点点的不甘和怨恨,只是叹息,只是遗憾,只是非常非常温柔地问,欠我的那么多遗憾,你要怎么还呀。哪怕心里早就已经明白,这些深重的岁月和感情,分明还不起也还不了了。好像是一场漫长跋涉之后的顿悟,遍体鳞伤之后的了然,付出太多代价才最终习得,遗憾或圆满,都只能让它走到这里。

                                                                                      ——《“月光把这些年,染得那么蓝”》

十一月

俯仰之间,我们获得一种人性向上的力,一种对“向上”的追寻和渴望,让我们得以高举双臂迎向星空,再俯首虔诚地亲吻我们脚下的大地。于是我们会相信在星空之中有真理,有无尽的时间和空间,有高于世俗生活的追求,有形而上意义的美。星空是全人类的共同信仰。

                                                                                               ——《你有多久没有看过星星?》

那些碎片太亮了,耀眼得令人无法逼视,黄子弘凡愣愣地干眨了两下眼睛,却不能驱散那亮光一丝一毫,翻动的碎片吸引着他,电光火石之间,他一把探身吻住了高杨亮晶晶的眼尾。

下一秒他触电一般跌坐回原地。他们俩都愣住了,好像没有人明白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意味着什么。黄子弘凡只感觉到自己愣愣地眨着的眼睛和胸膛的起伏,巨大的心跳声漫过宇宙汹涌而来,如同雷鸣将他们包裹,他忽然想起他第一次见到那双眼睛时,他想这像极了一个星系。是的,一个星系,那些亮晶晶的星星溢出来了,在宇宙里扩散,蔓延,沿着他眼角的弧度。黄子弘凡突然意识到了高杨,高杨是一个黑洞,巨大的引力牵引着他,他注定要,只想要,要靠近,要栽入,要坠毁。

下一秒黄子弘凡按住高杨的肩膀吻住了他,像一艘飞船义无反顾地俯冲坠入宇宙深处的漩涡。

高杨的世界登时天旋地转。

                                                                                                                   ——《孤独星球(中)》

这是两个不同的生命为共通的梦与情感的一次交流,却也像是过去与未来的相逢,生命对自身的一次回望。年长者走过了漫长的春秋,在回忆的沉浸里微笑,而少年人又一如他当年一般捧着一颗心小心翼翼地跨过一道成长的大门——这世上总有人正年轻,总有人永远不老,永远心动。

                                                                                   ——《“夜那么长,星星会将我们照亮”》

年轻执行官的声音穿过沙沙的干扰,逐渐清晰起来:“超儿,你现在怎么样?安全了吗?你绝对要骂我自作主张,但好歹总比两个人都陷在里面来得强。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收到这条消息,但愿能吧。呃……我可能得长话短说了,虽然这对我好像有点难……超儿,我可能回不去了,现在这个飞船吧,情况有点严重哈,老天保佑这个通讯器好像还能用。我也不知道我现在在哪儿,我屏黑了,我可能……马上要下线了。它现在有点不受控制你知道吧,就,你记得我们以前还在梅溪湖训练的时候做的失控模拟吗?……不说这个我可能来不及了。我可能真的见不到你们了……我不后悔,哥,真的,只是有点舍不得。让梁朋杰别哭哈,噢,我欠方书剑的饭可能是还不上了……哥,替我向嘎子哥和大龙哥问好,还有凡哥、川哥、蔡蔡、咱们舰队所有人……哦记得回去告诉佳哥我很想他,还有光哥,还有Henry,啊,记得帮我谢谢廖老师。……我爱你们。”

                                                                                                                   ——《孤独星球(下)》

十二月

可我们依然为这些日子保留了无数的传说、诗篇,依然对这些日子保有某种信念、某种悲伤却依然天真的想象、某种执拗着不肯放弃的爱与浪漫,我们因之得以从这些特别的日子里汲取力量,打破生活的高墙,去眺望一个闪烁着明亮光芒的美好世界,并为要到达那里重新拾起勇气,加快了奔跑的脚步。

                                                                                                        ——《今夜,想念遍地流淌》

喜气洋洋的日子里,好像每一张笑脸都那么美,好像每一件事物都那么完满,好像一切都要变得崭新起来,好像一切都要拂去积重了一整年的尘埃重新变得明亮起来,好像触目可及的所有未来的日子都充满希望,一切希望都在地平线那边跳动着,时刻准备着跃出地面。我们和身边每一个人的心跳都同频,都共振,我们都忙在一块儿,聚在一块儿,那么亲切那么热闹,缅怀我们一起走过的旧日子,也揣着满怀的愉快和闪亮,彼此赠予,相互祝福,一起雀跃着,热烈地期盼我们还要一起去的未来。所有的奔忙在这一天都有了意义,我们奔跑着去驱散寒意,一颗热血沸腾的心在冬天里跳动着,我们捧着它一路狂奔,去向世界呐喊,去祝福整个世界,新年快乐,新年快乐。

                                                                                 ——《在三中的日历里,跨过新年的夜晚》

傍晚还是阴灰的,可是已经叫人能感觉到春天在苏醒。冬天的风一向瘦而利,春天要醒过来,风也一点一点蓬松开来,一点一点变得暖乎乎的,好像终于有了一点颜色。高杨靠着栏杆看他,噙着弯弯的笑眼,把春风染成红晕散开的沉醉颜色。

“春天要来了。”黄子弘凡挂回栏杆上,手臂无意识地甩来甩去,眼睛看着很远很远的地方,云和湖交接的地方,湖水会一点一点漾开粼粼波光,“真好。”

高杨若有所思地笑,好像在冬天晒太阳的人,懒懒地餍足地眯着眼睛:“有太阳的冬天也很好。”

“咱们这儿今年冬天都不放晴,我都一个多月没见着太阳了,天天都是又阴又冷的……哪儿有太阳啊?”

“可我有啊。”高杨笑眯眯地说着,伸手圈住了黄子弘凡的手指。

                                                                                                             ——《把柳叶吹成雪花》




2019

END

THANKS FOR READING

写在退化录之后:

一些并没有人想看的碎碎念

2018年年末,我第一次开始做“文手退化录”,把自己过去一年的写作按月份排列汇总,每篇选取文段,整理成一年来的文手年终总结。2018年做这个退化录时,其实颇为尴尬,一年十二个月只潦草地填上了三四个月,其中还有长微博记录充数才勉强让全年的文手写作总结看起来不那么单薄可怜,整个汇总看下来真的没什么好看。那时发在朋友圈说,排除公文作业,真正为“创作”而写的成果实在寥寥,希望来年有所进步。2019年轰轰隆隆开过去,站在它远去的回声里做这一年的文手退化录时才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也终于有一天可以把时间轴上的月份一点一点填满了。回望这一年,多少没有被自己荒废过去,确实有在努力地一直写,也算是某一种意义上的有在好好成长了,啊,当然,写得好不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关于“文手退化录”

归档入退化录的汇总里的文字包括了我这一年在公众号上进行的所有新写作(旧文重发、碎文本重整、他人征集的部分没有算入)和同人小说创作,都是完整的、可成独立篇章的、系统性的产出。而如作业、论文、微博上不成篇的记录当然就再不能混入充数,另外还有一些功利性目的非常明确、纯粹写来赚钱恰饭的稿子,我也没有把它们算入这些总结里。在写作后者时,我是学生、是文学专业的入门者、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是一个穷人(……),而只有在写作前者时,我才在以一个“文手”的身份进行创作(从性质目的上来说姑且允许我厚脸皮地说自己在创作吧),就好像从疲惫庸碌的日常生活中进入了“另一个我”的状态,也才算是对得起自己是一个“写东西的人”“写故事的人”。

○14万

2019年,我一共写作了约14万字。14万字确实超乎了我的预期,没想过自己拉拉杂杂的文字加起来竟也能达到这个数字,但严格来说14万字真的真的算很少,和许多勤勉而且高产高质的文手老师比起来,我实在太小儿科了。这14万字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公众号的写作,在一二月的空白之后,从三月开始做公众号起,之后除了六月逢期末停更之外,剩下的九个月竟都或多或少有所产出。公众号是逼着我坚持写的一大强制力,倘若没有它的死线半月一次甚至一周一次地追着我跑,我可能这一年又是恬不知耻地荒废糜烂结束。

比起2018严格来说可以归入文手退化录的作品均为虚构类而言,2019的写作面会铺得更广一些,除了小说之外,散文类也有一直在写, 也算是有在相对全面地训练自己了。散文类基本涵盖了用在公众号上的所有文章,相对小说而言,这是我更擅长操作的领域,操作起来也相对轻松,但正是因为它的“小”和写作的非必要,在此之前我的确是脑子里想得多,真正付诸实践写出来得少,所以在往常的写作里我真的不会专门去写散文性的文字,在《三叶虫》的时候还在写,离开之后就真的再也没有认真产出。而在公众号的写作要求之下,的确逼着自己把很多想法和捕捉到的灵感整理成文不断输出,也才有了这一年近7万字的成果。

另外的近8万字则来自于虚构类的写作。应该来说,在写作这些故事时候的我,比进行公众号写作时的我更接近是一个文手。在整理的过程中下意识地觉得2019的虚构类应该写得比2018要多,因为感觉下半年以来一直马不停蹄地在埋头苦写,怎么回事怎么一直在写的那种感觉,结果认真一看才发现两年写作虚构类的篇数居然是一样的。18年年初寒假写了《有灵》,暑假两个月非常密集地写了《查分之后》和《致开普勒先生》,一共三篇,而19年从九月开始到十二月完成了《月亮坠落》、《孤独星球》和《把柳叶吹成雪花》,也是三篇。但19年的三篇相对18年的三篇,体量上的确是明显增大了:2018年1w+的《有灵》、9k+的《查分之后》、8k+的《致开普勒先生》到2019年各自2w+的《月亮坠落》和《把柳叶吹成雪花》、3w+的《孤独星球》,虽然都是三篇,但2019的三篇确实写起来要费劲得多,累得多,磨人得多了。回看2019的汇总文件夹里三篇虚构类的重量时,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好像确实是没有躲懒没有逃避,哪怕过程确实很自我折磨,成品现在看来问题超多,但也还是完成了三个大容量的完整故事,于自己而言,也是一次突破吧。

○原创到同人

很有趣的是,18年的三篇虚构,都是原创类,而19年的三篇,则清一色的都是同人写作,几乎怀疑自己和自己约好了。写原创其实是比同人要难的,我常常因为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和设定的故事走向失去兴趣和感情而丧失把它继续写下去的激情——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想出来的故事无趣,觉得自己写出来的人物无趣。我不是一个很擅长塑造人物的人,有时候我真的很难喜爱自己写出来的角色,因为他们太不生动以至于太不有趣了,我写着写着就对他们失去了兴趣,我尚且觉得无趣,读者就更是如此了。相比之下,写同人是有对人物的感情作为基础,在写的过程里我似乎会因为对人物的喜爱和对其行动的好奇而太想要看到他们沿着故事线走下去的样子,甚至会因为一种“不能让一个写给他们的故事烂尾”的奇怪“责任感”而逼着自己一定要写完。

但其实18年的三篇原创,现在去回忆写的过程其实是轻松的。《查分之后》和《致开普勒先生》都是以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生活为原型的,可以说人物原型和事件走向是我最熟悉也最擅长操作的领域,写起来其实相对没有太大阻碍。《有灵》的偏幻想童话的风格和世界观则是我另一个惯写的领域,再加上《有灵》从行文结构上来说算是一篇大纲文,没有严格布局,只是想写了什么就写了什么,文字到布局都很随心所欲,没有雕琢和推敲,自然是写得很轻松。

19年的三篇同人,其实也还是在自己比较熟悉的类型领域里操作(《月亮坠落》是幻想架空世界观、《孤独星球》是星际背景、《柳叶》则是高中校园AU),但是因为情节和人物的复杂程度确实需要了更多的思考量和钻研琢磨的时间,每次动笔写都在一种又开心又疲惫又痛苦又觉得自己为什么这么菜的复杂情绪里起起落落。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更不容易坚持写完。其实我们很多人读同人写同人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没想着“我要为这对cp做贡献”(更何况我就是一个发文章也没人看的小透明),其实就是图个脑嗨,我们想在这里看到那些人物身上的各种可能,想要看到许多我们想要看到却在现实中不可能看到的亲密、爱意、挣扎和各种戏剧性。脑嗨的过程当然很爽,但是要把脑嗨的东西写出来就是另一回事了。能把脑海中以画面呈现的想象转化以文字的形式输出表达,其实是需要笔力水平的支撑的,并不是想到就能写出来,写出来也不代表就能够十成十地还原了自己的想象。搞同人其实爽的是脑嗨的过程和终于写出来之后的结果,写的过程就一点儿也爽不起来了,这个过程不仅很难很累很苦,还会不停地觉得自己不行自己好菜。但有趣的是自己在疲惫和失去激情一段时间之后竟还是忍不住想要写下去,写下去竟然也能快乐到我自己了,我想这也是同人创作于我而言的魔力之一。

○同人

这其实是我这一年非常重大的一个突破和改变。我从九月份开始写下这一年的第一篇同人小说,这也是我近八年以来第一次重新开始写同人。在此之前我有这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过任何同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完全写不了,早前写过的一些后来拿出来看全是ooc到极点的自我意淫,一度让我觉得自己罔顾人设而把自我意志强加于人物形象上还沾沾自喜的行为真的很丑恶。曾经有不止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写呢,我说我不敢写,因为同人创作的人物本身不属于我,他们在我之前就已经有了独立的性格和前史弧光,我没有资格操纵他们,何况我哪怕在写原创的时候也不是一个很擅长塑造人物的人,我怕我拙劣的水平冒犯到了那些不属于我的人物。那几乎要形成某种恐惧症,某种心理障碍,一个翻不过去的坎儿。但很奇怪的是2019年9月的时候我竟真的就很自然地开始写了起来,好像有一种什么力量驱动着我去开始一个属于他们的故事。好像在自然而然地开始这个故事的同时,那种黑色结块一样的心理障碍悄无声息地迎刃而解了。在那段时间里许多曾经困扰着自己阻碍着自己这么多年的阴影随着文档里的字符一行一行的增加而一点一点消失了,我好像在一瞬间顿悟,自己应该要写,哪怕写得很糟还是要不逃避地去写,只有“写”才是直面问题,写不一定能写好,但不写绝对会越来越差。今天不写作,明天变垃圾。

另外一层很重要的意义是,这也是我2019年的第一篇虚构类的文字。前面有说过,写虚构类其实对我来说更难更累,我有过相当多的脑洞,但最后他们都只是脑洞而已。就比如其实2019年的1月份我脑过一个类似于“年少的洪流终会归入大海”的原创故事,但最后我还是没有动笔开始写它的勇气,直到今天它依然是烂在我脑子里的一个脑洞。这样的情况太多了,我不知道这么多年到底在脑子里烂过多少个脑洞,就是因为写虚构类的辛苦和困难让我始终不敢轻易正式写下一个故事。如果没有下半年密集的同人创作,我这一年大概一篇虚构类都不会有。而虚构类的写作,不写的话能力真的会一点一点退化,在九月份开始写《月亮坠落》之前我上一次写作虚构类是2018年8月的《致开普勒先生》,在一年没有动笔写过这种类型的文字之后重新开始,简直是骨肉撕裂一样痛苦的复健,在写的过程里我会很明显地感觉到手生了,不顺了,才开始明白这样的写作确实是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够形成某种至关重要的直觉去快速反应写什么、怎么写。可以说的确是同人写作的热情驱动着我写下了这一年的三篇虚构类文字,我喜欢的那些人们无形之中成为我的灵感缪斯,我真的很感激。

同人写作是有价值的吗?当然是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大,要展开来说就太多了,在这样的个人总结里就不赘述。我一直很喜欢读同人、写同人,而且真的读到过很多非常强的同人作品,完全可以当做独立的文学来看待的作品,包括很多作品传达出的思想和格局是非常震撼的。我写同人一部分是为了训练自己,如何把控人物,如何设置情节,如何理解情感,它是天然的写作训练机会,但另外一个很大的部分,是为了娱乐自己,包括公众号上很多东西的写作,写完之后最先娱乐到的都是我自己,娱乐自己的同时竟也能碰巧地娱乐到了他人,那也是求不来的缘分。但最重要的是,同人文学是造梦机,它创造出的那些世界曾经真实地温暖过我照亮过我,不管是读还是自己写,我都感谢同人文学为我提供了一个生活的避难所,在很多个我被生活大雨浇透狼狈不堪的时分,是它收容了我,感谢同人文学拥抱人间疲惫。感谢。

说到这个其实插句题外话,发现自己下半年就是一个不断打脸自己的过程。我记得我一开始和陈昕说我不搞少年组的任何cp向,结果不出两月我垂直入坑小凡高;我说我磕归磕,但不会自己写同人的,然后九月我写下了我八年后的第一篇同人小说(还是rps);刚开始写的时候我又说写啥校园AU啊,没劲,我才不会去写校园AU,说着我年底就打开文档来了一篇高中校园;按照这个趋势我觉得下一个应该就是“我说我是一个清水文手,但是我居然就自然而然地写起了车”,哈哈但是我一定不会的!(正色)(虽然我不止一个朋友向我表示什么时候能看到你写的车呢)。

○其他普遍问题

写作其实是一件特别没门槛的事情,人人都可以写,人人都可以写到平均水平,所以要写得好到脱颖而出真的很难。2019写了挺多,但是也写得不够多,而且写得好的东西比例也太少了。但这一年的写作让我越来越明白的一件事是,真的要去写。不要因为怕写不好就不写了,不写永远不可能有进步,光有脑洞没有用,很多问题是在写的过程里才会暴露出来的。有时候脑嗨里看起来非常合理又完美的想象,落到纸面上才遭遇现实:写出来为什么怪怪的?我为什么写不出我脑子里的感觉?词汇量不够还是句子结构有问题?这个地方应该怎么展开才有效果?如此云云。这些其实都是开始写了之后才会进入考虑范围的问题。

我其实是一个会不断否定自己的人。高中的时候写《三叶虫》的主编寄语,常常是过上一两个月我就没眼再看自己之前写过的东西,觉得实在丢人。现在也是,很多写完的东西现在回头再看也觉得不堪卒读,读了就浑身尴尬。看别人写的东西问题看得很明白,有些东西几乎能一下子反应过来这段感觉不对,但到了自己写的时候又是两码事。很多时候自己沉浸在自己的情节或者情绪里,只顾埋头往前冲,常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地看不清楚,改不过来。眼高手低是常事,磨人又沮丧,但是也非打磨不可以成剑。所以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磨出来呢(叹气)。我昨天还和我家小月亮说我现在看自己之前写的东西开始看不下去了是不是说明我成长了!(没有)

自己有在思考,也和看过我文章的朋友交流过,这一年的写作存在着几个非常明显可以感觉到的问题大概还有:

1.同质化

一是角色的同质化。我是一个体验派选手,就是那种很典型的自己经历过的东西才会写得比较真比较好的人。所以我前面说我是一个不太会塑造人物的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很难把握一些和我自己性格差别很大的人物的状态和特征。我写人常常会下意识地代入我自己,写出来的人物个个都是我自己的影子投射,所以我写过的人物划拉一排看下来,其实真的都差不多,所谓的不同性格只是我贴给他们的标签,实际上我并没能把这些性格写出来,而是写了无数个我自己出来。这个问题简直从我拿起笔写出我人生中的第一篇小说到现在就没改过(咆哮)!所以有时我很讨厌看我自己写的东西,原因之一就是我看到了自己的意志无耻地凌驾在人物之上的样子,真的太无耻了。

体验派写法带给我的另一个很大的限制就是我很难写作超出我阅历之外的东西,哪怕收集了再多间接经验,到自己去写的时候还是没有办法做到精准真实,更像是站在岸上的人何不食肉糜的想象。陈昕看完《孤独星球》的时候跟我说“你这人写虐真的是绝了”(这里我必须说明那个故事其实一点都不虐好吗还是一个HE呢!),下一句就是“所以你什么时候写一个深呼晰”,我当时吓得差点往地上坐。我说我写不了,就好像我也看云次方的文,但我自己要写就只会写小凡高。写少年组至少我还能因为年龄相仿而勉强揣测他们的性格和心理,让故事的推进勉强不太荒唐,虽然也并不是说我就真的能写好,而我是真的写不了老年组的故事,阅历的差距摆在那里,我诚惶诚恐,下不去手。

另外由于我自己的经验限制,我能写的人物类型非常狭窄。顺带讲一件事,初中的时候在某文学杂志上发过稿,后来有一位读者朋友顺着三叶虫的微博找到我,联系我,告诉我她曾非常喜欢我那时发过的几个故事,让我以后如果有发稿,务必要再告诉她。18年写的一个故事后来在19年秋天的时候发了,我那时想起嘱托,就发消息问这位朋友是否有兴趣看。她看完给我的第一个反馈就是:“个人风格真的太明显了。这个男女主角一看就是你会写出来的人物。”我被她一句话点醒,认真回顾了一下我之前写过的所有公开未公开的故事里的人物,竟然类型都是出奇的一致,我那时同她笑言,说明我完蛋了,人物同质化太严重了,这么多年一点进步和突破都没有。

我笔下最经常出现的人物类型就是冒险家和科学家,或者是这两者的结合,我写过的几乎所有人物都可以归结成这两类。后来开始写同人,人物完全不属于我自己的情况下,我本以为应该会有所变化有所突破吧,但仔细看下来,我笔下的高杨和黄子弘凡,也完完全全还是我最熟练的这两种人物类型,而且熟悉归熟悉,还没有写得很好。靠,为什么会这样。我是菜鸡!!!!!!!!!!

二则是关系的同质化。 同质化的先导其实是对关系理解的浅陋。我不止一次地感觉到自己在人生阅历方面的浅薄,这使我往往缺乏对人生对情感的深沉理解而流于表面。爱,我对你一无所知。我发觉自己其实并不懂得爱,不懂得人世间的许多感情的重量和模样,人生其实是灰色而且复杂的,许多事情不能够简单地用爱与不爱一刀切,就连爱本身也是成分复杂的多面向的,我缺乏表现它的能力,写不出感情的复杂性,不懂如何探求它的缘起它的嬗变它的性质它的真谛,因而我笔下的感情往往只能停留在一些最浅显的互动和直白的表达上,缺乏可挖掘的深刻性。

缺乏深刻理解,就会导致我自己都很难理解或者理清自己笔下人物之间的感情关系。我读过一篇令我醍醐灌顶的同人文学作品(是的就是小姬老师的《骚潮》,读完之后我觉得自己仿佛重新学习如何去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一点就是在这部作品之中看到了很多同人文忽略,或者说有意避开的,对角色之间关系的具体定义方式的讨论,对他们的爱是什么的讨论。我真的非常非常非常佩服,但自己完全做不到这一点。这从我19年的三篇虚构类就能看得太明显了。在写《月亮坠落》的时候其实我陷入了一个很困扰的状态,就是我不知道怎么写爱情。两个人物在这个故事里实际上是完成了一个从友情到爱情的转换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呢?作为作者我却惊恐地发现,我不知道。到底他们俩为什么会从友情变成爱情了呢?是怎么变的呢?我不知道啊??后来在这个故事最终呈现的面貌里,其实我是选择性地忽略了跳过了对这个转换的刻画,因为我真的不知道。我觉得自己是想写爱情来着,可是怎么看怎么都是友情。后来写《孤独星球》,陈昕看完告诉我,“你明明会写爱情啊,你哪里不会写爱情了”,看起来我好像是进步了成长了,但好像问题其实不在这里,而是在《月亮坠落》的设定里,我不会写爱情。在那种设定那种情况下,我不知道如何表现爱情。

虽然《月亮坠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但我依然认为它是我在19年写作的三篇虚构类里对关系的界定最为明确的一篇。也就是说,抛开转换时遭遇的问题,在这篇故事里我自己是明确他们俩之间某一面向的关系的产生和联系的性质的,甚至在写的过程中我有着意去刻画它,界定它。而到了《孤独星球》,我则在文本面上模糊了这种思考和界定,再到《柳叶》,我就完全跳过了它的缘起和一些细节。其实在这方面,我确实是在偷懒了。

到这里忽然想起我的女神文手老师有一次和大家在评论区唠嗑,她那时说了一句话,有些东西“阅历到了自然会有,不用刻意追求”,她又同一位读者说“祝你适当受苦,好好生活”。适当受苦,好好生活,胜过千千万万写作指南。(不愧是我女神无声告白!!!!!!!!)

如果说上面说到的问题是我作为写作者在操作的过程中遭遇的,是读者不一定看见的潜流,那么就从文本表面呈现出来的结果而言,在这三篇故事里,实际上我对主角两人之间的关系设置也陷入了一种同质化。三个故事的关系内核实际上都是“救赎”,或轻或重的,各种意义上的,“救赎”。而且除了《月亮坠落》我还有意地保持了一种救赎的双向性和平衡性,到《孤独星球》和《柳叶》双向箭头各自的力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偏斜,从救赎这一点上来说,显然有一方指向另一方的力度是更大的。但是这两人之间的关系绝不可能仅止于此,他们的关系当然是多面向的,我对他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发散也绝不能仅止于此,但是我发现我自己写出来的竟有一些千篇一律了,甚至于我还有好几个没有开始写的脑洞,竟然也都是这样一种关系模式。这写到后面连我自己都厌倦了,都觉得无聊了。其实写《柳叶》到后面我是有一点不耐烦不想写了,我那时觉得是因为也许我本质想写的始终是“情节”,是跌宕的戏剧性的设定和情节,但是《柳叶》更多的也许是落在“感情”上,它是一个初衷“写来减压”的故事,一个流水账式的日常故事,我有意模糊它的主线,拉拉杂杂地写了许多日常生活流水账,而不是集中的情节架构。我一度觉得是这样的写作内容让我觉得缺少刺激而激情减退,但这两天仔细思考之后会觉得,应该问题还是出在关系上。搞同人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挖掘角色之间关系符合人设的种种可能性,但同一种关系模式连写三篇,篇幅还都不算短小,也是在会让人厌倦——是一种对自己的厌倦。

同质化带来的另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是舒适区。我觉得自己没有突破,就是因为我始终是在舒适区内写作,比如我上面提到的,19年三篇虚构类写作,就完全属于我自己比较擅长比较熟悉的领域,这样写有它的好处,但是也有很明显的问题,我的故事同质化类型化真的非常严重。我当然一直很想尝试别的风格和类型,也脑过非常多,但是最后发现自己写不好,写不出,真的是很沮丧也很痛苦的一件事。

2.笔力

2019好像确实写了很多字,但是字数越多就一定代表着写得越好吗?其实不是。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写东西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文字不干净,不利落。拖家带口,拖泥带水的。这是在虚构类或者其他类型的写作里都一直一直存在的困扰我的问题。我有一个毛病就是写得太满,不懂留白。在虚构类里就变成了流水账,比如过程性描写过多,好像都要像电影一样跟踪镜头似的写,导致文章非常滞重啰嗦。在散文类里就是描写什么谈论什么都想要面面俱到,有时就是语义重复,冗杂罗列,有时是不给人留下插口话的缝隙,偏要把话说尽,说全,生怕漏掉什么。可是一个人哪有办法把东西写到尽头极致呢,所以每次都是掏空了自己掏空了心思把自己能想到的所有东西全都要写出来,以至于常常写完一篇强输出文字之后就会累到可能几周都不想再写东西。

这里其实有一个“笔力”的问题。笔力一方面是把想象的东西转化为文字输出时的驾驭能力,能把脑子里的东西表现出几成来,;另一方面,它还有一个“精准度”和“力度”的问题。我们在脑中搭构的是一个画面,一个世界,它的完整性是用来让我们在写的时候更了解更明确我们在写的是一个什么东西,什么环境,什么状态,但是文本表面并不需要我们把这个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写出来,我们只需要把能够服务于情节、人物、读者理解的必要物写出来即可,笔力就包含了对“我该如何选取,写什么不写什么”的把握。这两者的结合让笔力形成了一种精准打击,关系到写作者渴望通过文字表达的东西的这个力能否成功地给到读者的问题。

我其实一直想要训练和拥有的能力就是在有限的字数内把故事讲清楚把情感给到位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往往看到一个体量庞大的成品文档我都会忍不住质问自己:真的需要这么多字数才能写好吗?我能不能在精简状态中把故事讲好呢?我什么时候能做到呢?

3.节奏

节奏上的问题其实是由笔力的问题带来的。不干净不利索的文字就很容易导致文章慢热,我往往设置曲折复杂的情节,又偏爱把解密的高潮或者情感的关键压在文章的后部,前部就会出现漫长的情感或者线索的铺垫,也常常让文章入门时看起来显得非常不有趣。记得陈昕看完《孤独星球》的时候就跟我说,她觉得这个故事是渐入佳境,她看前半部分确实看得有点无聊犯困了,看到后面一下子醒了,但又觉得前半部分的铺垫其实又是必要的。

这就是我的矛盾点,为了后半部分的爆发,我必须要做前半部分的铺垫,但是铺垫又往往节奏太慢,剧情冗长乏味,常常就让人看不耐烦开头就提前放弃阅读。如果连让人往下阅读的欲望都没有,压在后半部分的精彩其实也没有意义。虚构类是这样,写其他的散文也是这样。如何铺垫自然是一种学问,但愿我能早日找到它的法门。

○反馈

其实很多时候还是会有点遗憾,有时自己下了非常大的精力写出来的东西,常常也并没有人想看。(还不如发自拍看的人多(笑)) 但说这样的话也总觉得自己有点卖惨嫌疑,顾影自怜,但是仔细反思一下又觉得自己真的写得确实不咋样,人家不爱看也是我活该。

嘴上当然是说写了就是自己开心,别人爱看不看,但当然还是很希望有人愿意看,每一次被点赞其实都不仅仅是满足虚荣心的问题啦,而是被认可被肯定到成就感和快乐啊,而更希望是能够收到反馈——好与坏的反馈都需要。如果真的完全不需要给人看,不想要看到观点和讨论,那又何必发出来,大可以像许多零碎随感的记录一样丢在备忘录和文件夹里可能永远都不会见光了。

其实我真的是那种每发出一篇推送或者一个故事之后就会守着手机一秒刷新一次看看大家有没有点赞有没有说点什么的人(承认这一点真的有一点不好意思哦但是我还是勇敢地承认啦),其实我有一直在关注大家的反应,比如说经常会点赞或者转发我的几个账户在某一次更新后什么反应都没有我真的就会开始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这次写得不行,追连载追一半就消失的ID我也会想啊是不是我后续的情节写得不好留不住人家啦,其实就是这样啦(不好意思地挠头)。

反馈对于写作者来说真的非常重要,反馈不仅仅是彩虹屁,作为写作者我更想看到的是大家对文字的感受,对它的理解、想法和各种讨论,甚至于有不懂的地方要我解释,觉得什么地方不应是我写的这样,觉得对什么情节和设置读者有自己的看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反馈能让写作者知道自己有什么地方写时出了问题,什么地方用力过猛,什么地方用力不足,某一点的力度给到读者了没有。没有反馈是非常恐怖的,就好像一个人身处一个全黑暗的,吸音效果极好的房间,那种仿佛被剥夺了五感一样的空寂甚至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是会把人逼疯的。

我也相当渴望讨论,想要看到观点,哪怕读者的理解与我的表达有偏差,或者有完全不一样的看法,但是讨论本身就是一种促进进步和灵感交流,我也很乐意去向别人解释我对故事的设计安排灵感来源,虽然有点给自己的垃圾划重点之嫌,但是有人愿意听这些就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更何况读者当然可以对我的故事和文字有自己的理解,有时候那些理解本身就有自成的美感和价值,也在启发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和理解我写作的东西,看到一些我自己写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比如月亮看完我的小凡高以后她说“他们就是五线谱上的两只白鸽”,我说“你这句话也说得太美了”,比如曾经有一个读者看过《孤独星球》之后点出了她理解到的星球和飞行员的专属关系,我说你这样的理解也好浪漫。我太感谢大家能够在读过我的故事之后能有自己更多的理解了,那些闪光的理解,也在丰满我的故事我的文字。

有很多时候自己在文章里真的藏了很多小心思,玩了很多梗,也很希望被人发现,就好像一个被忘在荒野上的小孩子渴望被人找到。更多的时候,是一直在等一个人出现一击而中地理解我在文字或者故事的背后希望表达的东西,精准地get到某一个point,但是太难啦,这种事情哪里有办法强求。

我一直不是一个热度很高的人,公众号是这样,写同人更是这样,蹭不到我cp热度的原创就更更更是这样。所以我对每一个愿意停下来看我的文字,告诉我他们喜欢我的文字,给我留下过他们的感受、想法和理解的人都万分感激。我就是已经糊到五个字以上有具体内容的评价对我来说都算是“长评”了。感谢朋友们带着对我的感情滤镜认认真真耐着性子看我写的垃圾,支持我鼓励我,也无比感谢那些完全不认识我不知道我是谁的人,在公众号、在LOFTER子博客里愿意留下来看完我的废品。有一个素不相识的姑娘,我每次发完一个故事,她都一定会来看,每一次都给我留很长很认真的评论告诉我她的感受,我真的真的对她抱有极大的感激。所以我每次说“感谢阅读”“希望大家阅读愉快”就真的不是客套话,是真的非常感谢,非常希望你们能够读得开心。

最后依然,感谢所有看到这里的你。




评论
热度 ( 6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Nebula. | Powered by LOFTER